商城县档案馆

金轩: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1-27来源:转自 新华网TAG: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打印] [字体: ]0人浏览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金 轩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和外延、方法和路径,作出全面阐释、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作出的战略抉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一以贯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传承,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吸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唯物史观,研究提出了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为三要素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的理论框架,又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突出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将传统生产力理论以“量”评判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到更加注重“质”的变化,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和演进规律的认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回顾人类现代化历史,每个时代率先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从而大幅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国家,往往就是这一时期综合国力领先的国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回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当前我国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理解党中央战略意图,牢牢把握相关实践要求,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实现路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主要载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历次工业革命经验证明,重大科技成果只有广泛渗透到产业领域,才能深刻改变生产函数,带来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和质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空前密集活跃,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超以往。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创造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高效及时地将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努力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球前列。

  牢牢把握统筹推进产业创新发展这一主攻方向。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关乎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成长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传统产业体量大、体系全、竞争力强,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样契合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跃升的基本内涵,决不能忽视和简单放弃。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牢牢把握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我国各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存在差异,必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和发展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各地方要科学谋划和选择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不能简单套用某一种发展模式,更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同时,要强化区域间协同合作,开展创新策源、验证转化、场景应用、生产制造等创新链产业链不同环节跨区域合作,协同部署重大科研项目、应用示范项目和规模产业化项目,构建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牢牢把握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这一制度保障。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更具活力、更高效率的新型生产关系。既要加强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支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同时,还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抓紧抓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全方位系统性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大幅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总结发扬新型举国体制成功实践经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创新。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要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着力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政策工具箱,健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推动提升“衣食住行用游”等重点领域绿色消费水平。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快形成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和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构筑人才竞争优势。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用人和培养人同等重要的理念,支持和推动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 立即分享: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